2006年,在《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中,一位大学青年教师用“青椒”一词自嘲光环背后的重压与挣扎。十余年来,高校中“青椒”的成长与发展一再受到媒体深度关注。
“对于高校来说,高校青年创新人才已成为促进学校发展、提高学术竞争力的关键,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整体实力和水平以及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吸引外部青年创新人才、稳定内部人才,已成为高校谋求发展、争创一流的重要战略举措。”省政协委员米立伟对河南高校创新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产生了一系列的思考。
米立伟观察与调研后发现,近年来,河南省多数高校虽然每年连续从国际国内知名高校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和优秀博士几十名到上百名不等,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很多不知名高校招不到或者即使招来了相关人才也留不住,而留下的多数青年人才创新性和科研积极性也不高。
“调查数据显示,青年科研人员工作和考核压力过大、待遇不高、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困难、实行办公室‘坐班制’、把教学之外的大把时间花在争取‘帽子’或者项目(申报经费)上、过度的非学术因素使青年科研人员丧失了对科研的兴趣等,这些都是制约其创新、影响其创新积极性的主要因素。”米立伟表示。
如今,河南再把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列为“十大战略”之首,写入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这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向全省释放出要全力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鲜明信号。在这一发展背景下,高校科技创新领域“青椒”的成长与发展,更令人关注。
今年省两会期间,作为省政协委员,米立伟提交了《关于高校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的思考与建议》。在提案中,米立伟建议:高校应从物质、人才机制、精神三方面下手,保障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权益,激发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活力:
1.物质激励,做到待遇吸引人。具体建议:一是高薪聘请人才,并通过设立各种名目的奖励项目提高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二是为人才提供相关便利,如减免其子女借读费,为其子女提供部分教育水平较高的幼儿园、中小学入学名额,子女教育对留住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是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退休金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确保人才生活无忧。
2.人尽其才,做到体制机制用好人。具体建议:一是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系统。每位教师在工作内容以及形式方面都有其独特性,如果一味地采用“一刀切”体系对青年教师进行评价,是无法对所有教师进行公正考核的,也无法做到人尽其才。建议将教师的工作岗位进行详细分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系统,依据不同的工作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并进行考核。二是建立更加合理的职称评审制度。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困难,成了青年人才职业生涯中的一大瓶颈。从讲师到教授需要平均8~10年的时间。虽然对于学术业绩特别突出者,可申请破格选拔,如教授任职资格破格评审条件中的“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以上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完成需要4年),需要4~5年的时间。建议建立更加合理的职称评审制度,从根本上“破”格晋升,破除陈旧观念,破除年限的限制,鼓励人才脱颖而出,激发青年教师们的工作动力,给青年人才更大的发展空间。
3.精神激励,做到感情感化人。必须尊重、信任和关怀各类人才,尽量满足人才的精神需求。高校的人才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应该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学校要为人才提供便利的工作条件和周到的服务,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和良好的合作氛围,鼓励他们创新求异,全身心投入科研教学第一线。实验室之间展开不同程度的合作,大型设备共同使用,实验信息资源共享。除此之外也要有允许人才犯错的宽容心态,尤其是要有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包容胸襟,让人才大胆发声,为政府建言献策。对人才的信任和包容,就是对人才的极大尊重和认可,从而获取人才的情感认同,做到感情留人。
来源:河南青年时报 河南共青团